脑部缺血预适应的诱发因素、机制及应用前景 张 雪,虞雪融,黄宇光 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 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北京 100730 摘要: 缺血预适应现象可见于机体多种脏器中,其中尤其以脑部缺血预适应现象和可能的临床应用价值最引人关注。随着多种脑部缺血预适应诱发因素的发现,相关机制研究也在不断深入。远处缺血预处理及药物诱导 (如促红细胞生成素) 由于其较强的临床应用可行性及安全性,可能成为未来脑部缺血预适应在人体中研究和应用的重要突破口。 关键词: 脑; 缺血预适应; 远处缺血预处理; 促红细胞生成素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0-503X(2013)05-0567-04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影响 廖家杰 ( 广西梧州市藤县人民医院,梧州市 543300) 【摘要】 目的 探讨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在我院治疗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16 例,根据患者在初发急性心肌梗死的前 48 h 内是否出现过心绞痛症状,将患者分为心肌缺血预适应的观察组( 64 例) 及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的对照组( 52 例) 。两组患者在入院之后,均进行相同的临床常规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及预后。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观察组患者的心脏收缩功能指数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均 < 0.05) 。结论 与无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的患者比较,有心肌缺血预适应现象的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小,恶性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低,预后好。 【关键词】 心肌缺血预适应; 初发急性心肌梗死; 治疗; 预后 【中图分类号】 R 54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768( 2013) 05-0502-02
缺血预适应对大鼠肢体缺血再灌注后小肠损伤的保护效应及NO的作用* 刘 燕1,彭海兵2,张 博3,周洪霞1,杨秀红1,张连元1 (1.河北联合大学基础医学院,河北唐山063300;2.河北联合大学冀唐学院,河北唐山063300;3.河北省沧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ICU 061001) 摘 要:目的 观察缺血预适应(IPC)对肢体缺血再灌注(LIR)后小肠损伤的保护效应,探讨一氧化氮(NO)在该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52只,随机分为4组(n=13):假手术(Sham)组,肢体缺血再灌注(IR)组,缺血预适应(IPC)组,Nω-硝基-L-精氨酸甲酯处理(L-NAME)组,测定各组大鼠血浆和小肠组织二胺氧化酶(DAO)、NO 含量,血浆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脂多糖(FITC-LPS)浓度,小肠组织丙二醛(MDA)、环磷酸鸟苷(cGMP)的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蛋白P-选择素(P-selection)和凋亡蛋白酶(Caspase-3)的表达情况,利用原位脱氧核糖核甘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各组小肠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使用自动图像分析系统对其结果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IPC组与IR 组比较,血浆DAO和FITC-LPS明显降低,NO升高(P<0.01),小肠组织NO、DAO和cGMP浓度升高,MDA浓度下降(P<0.01),小肠组织黏膜上皮细胞P-selection、Caspase-3的表达明显下降,AI降低(P<0.01);L-NAME组与IPC组比较,血浆NO浓度明显下降,DAO和FITC-LPS明显升高(P<0.01),小肠组织NO、DAO和cGMP浓度明显下降,MDA浓度升高(P<0.01),P-selection、Caspase-3表达均明显上调,AI明显升高(P<0.01)。结论 IPC可明显改善LIR后小肠黏膜肠通透性升高、组织脂质过氧化损伤及肠细胞凋亡,NO参与IPC的保护效应。 关键词:再灌注损伤;一氧化氮;细胞凋亡;缺血预适应;环磷酸鸟苷
远程缺血预适应与器官保护 宫一宸 张喆 解基严 如何避免或减轻体外循环对重要器官的损伤,一直是心外科领域临床及基础研究的重要问题,近年研究发现远程缺血预适应对重要器官具有保护作用,并开始尝试应用于心血管外科中。
心肌缺血预适应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预后影响 薛宏伟,刘 斌,李 蕾,孔 彦 ( 大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黑龙江 大庆 163312) 摘要: 目的 研究心肌缺血预适应( MIP) 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 186 例行 PCI 治疗的初次 ST 段抬高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有 MIP 分为 MIP 阳性组( A 组,n = 87) 和 MIP 阴性组( B 组,n = 99) ,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梗死面积、左心室功能、冠脉病变、侧支循环、血管开通率及住院期间并发症的发生率,进而评估 MIP 对行 PCI 的AMI 患者预后影响。结果 A 组多支病变明显高于 B 组,差异具有显著性( P < 0. 05) 。A 组住院期间反映心肌梗死范围的指标 CK、CK - MB 峰值、QRS 积分、白细胞计数和超敏 C 反应蛋白均较 B 组低; 反映左心室功能的指标 LVEF 比 B 组高,室壁运动异常节段数比 B 组低; 住院近期预后比较,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再梗死、心源性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发生率均较 B 组低,但差异无显著性( P > 0. 05) 。结论心肌缺血预适应对经 PCI 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影响不明显。 关键词: 心肌缺血预适应;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 预后
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保护作用 李如娟 曹金强 杨金波 李思颉 周冀英 摘要: 目的 探讨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保护作用。 方法 收集既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或脑梗死病史,并经药物规范治疗,将高血压、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并经影像学证实为颅内外多发性狭窄的患者 145 例。按照 3 ∶ 2 的比例随机分为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组( rIPC 组) 85 例,对照组 60 例。两组均严格按照 2011 年美国卒中和 TIA 二级预防指南用药,控制危险因素。同时给予 rIPC 组患者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采用双臂血压计将双上肢加压至180 ~ 200 mm Hg,维持5 min,放气休息5 min,为1 个循环,每次连续训练5 个循环,1 次/d,共治疗6 个月。观察患者神经功能改善的情况及再梗死的发生率。其中 rIPC 组 35 例,对照组 26 例,接受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术( SPECT) 检查,观察脑血流及代谢改善的情况。 结果 ①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 rIPC 组中神经功能缺损有改善的有 71 例( 83. 5% ) ,对照组有 40 例( 66. 7%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②MRI 检查显示,rIPC 组有 3 例( 3. 5% ) 再次发生脑梗死,对照组有 8 例( 13. 3% )再次发生脑梗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5。③SPECT 检查显示,rIPC 组脑代谢及血流较治疗前有改善的有 29 例( 82. 9% ) ,对照组有 13 例( 50. 0% ) ,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 01。④ rIPC 后,无一例患者出现心率、血压改变及其他不适感。 结论 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可以明显改善缺血性卒中导致的神经功能损伤、改善脑血流及代谢,并且可以预防脑梗死的再发生。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 脑缺血; 上肢
我国,女性平均寿命80.81岁,男性平均寿命76.71岁。 日本,女性平均寿命87.1岁,男性的平均寿命81.1岁。 导致这个平均寿命差别的原因,除了生活方式不同,还有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心脑血管疾病因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将我国国民平均寿命减少近五年。 总体平均寿命预期最长的国家是日本,中国和日本同属亚洲黄种人,但日本心脑血管发病率只有中国的1/75!据WHO调查的数据显示,日本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低的根本原因离不开两点:高度重视预防性体检和定期进行精准化体检。 心脑血管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的健康,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能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全世界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数高达1500万人,居各种死因首位。 脑卒中是各类脑血管疾病中的重中之重。它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缺血性卒中较出血性卒中多见,又称为脑梗死。 脑梗死发病,如得到及时有效救治,经过功能锻炼,往往能够有一个健全的“后半生”,如得不到及时有效救治,即使未致死往往也致残,生活不能自理,要靠家人照顾,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都带来极大负担。 面对脑血管病的严重危害,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共同成立了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推进脑卒中防治工作。也已开展国家“百万减残工程”,从国家层面,联合各相关部门,形成合力,在脑卒中致残的防治以及保障政策方面,提出了系统性安排,并明确了不同时间节点的任务目标。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的提出与实施 2018.12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陇德联合80位院士共同向中央提交了《关于开展“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的建议》,习近平总书记和孙春兰副总理作出了重要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深入做好防病宣传,改进对高血压、脑卒中等疾病的治疗措施,有效减少发病及残疾人群数量,增进人民健康福祉。 2019.05 在北京召开的“中国脑卒中大会”上,由国家卫健委组织的“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正式开始实施。 2019.07 在国家卫健委“国家百万减残工程”规范指导临床办公室指导下,首都医科大学推出卒中减残单元项目和心脑健康适应微诊所项目,目标在于整合全社会力量提高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控水平。 2020.09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卒中减残单元项目和心脑健康适应微诊所项目开始全国推广,着力于在全国范围内打造心脑血管疾病的筛查防治体系与心脑血管疾病综合防控网络。 2021.06 国家卫生健康委、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财政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国家广电总局、国家医保局、国家中医药局、国家药监局等10部门下发了《关于印发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的通知》。 国家百万减残工程关键适宜技术 缺血预适应技术 缺血预适应技术是国家百万减残工程的关键适宜技术,专门针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及高危人群,集筛查、预防、治疗于一体,是心脑血管疾病辅助治疗设备及健康管理干预产品。 缺血预适技术通过间歇缺血训练,辅助提高远程器官缺血预适应能力。对肢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刺激,再灌输回流,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这些物质参与保护心肌和能量代谢。 利用达尔文优胜劣汰的组织进化理论,实现组织自我适应和自我保护的机制。可提高人体全身器官组织抗缺血缺氧能力,对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对心脑血管尤其是冠心病、心肌损伤、脑梗等病症有良好的预防及康复治疗作用。 深圳市华盈泰医疗有限公司研发生产的脑心健预适应训练仪,可在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提供未病预防、筛查预警、康复治疗三阶一体化健康云管理服务。对心梗、脑梗、猝死等重大病症的预防、筛查、治疗和康复有重大意义。对“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助力国家百万减残工程。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后继急性心肌梗死影响的临床研究 刘维会1 刘式威2 张智英2 刘政华3 吕霞3 杨桂蓉4 尹岭5 (1.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桃源疗养区,116013;2.解放军211医院,150080;3.解放军65426部队医院,150087;4.哈尔滨香坊区民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0036;5.解放军总医院,100837) 【摘要】 目的 观察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NDLIP )对后继急性期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首先在老年人群中宣传肢体缺血预适应的益处,动员每人用弹性绷带绑紧大腿根部,造成下肢短时间缺血。早、中、晚各3次,5 min/ 次,间隔10 min,建立健康档案,长期跟踪观察。发现有脑梗死症状者,立即住院行脑CT检查,确诊为脑梗死后,随机归为NDLIP组,共30例。并随机选取30例未用此方法的急性脑梗死病人作为对照组。对所有病例入院时即给予脑CT检查、NIHSS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和Fugl- Meyer(FMA)总分 评 定。结 果 NDLIP组 脑 梗 死 体 积(3.54±2.17)cm3,对 照 组 脑 梗 死 体 积(4.64±2.18)cm3,两 组 差 异 有 统 计 学 意 义(P<0.05);NDLIP组NIHSS评分 (12.48±3.11),对照组NIHSS评分 (20.46±2.7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NDLIP组BI指数评分(67.1±3.863),对照组BI指数评分(39.8±2.864),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LIP组FMA总分(35.28±5.47),对照组FMA总分(20.76±9.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DLIP可缩小梗死体积,减轻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脑梗死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肢体运动功能,具有很好的神经保护作用,有望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可行的、简便的、有效的非创伤性预适应保护。 【关键词】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脑梗死;急性;疗效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后继急性心肌梗死影响的临床研究 刘维会1 刘式威2 张智英2 刘政华3 吕霞3 杨桂蓉4 尹岭5 (1.沈阳军区大连疗养院桃源疗养区,116013;2.解放军211医院,150080;3.解放军65426部队医院,150087;4.哈尔滨香坊区民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50036;5.解放军总医院,100837) 【摘要】 目的 观察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noninvasive delayed limb ischemic preconditioning,NDLIP )对后继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影响。方法 首先在老年人群中宣传肢体缺血预适应的益处,动员每人用弹性绷带绑紧大腿根部,造成下肢短时间缺血,3次/ d,5 min/ 次,间隔10 min,建立健康档案,长期跟踪观察。发现有胸闷、心前区不适、心前区疼痛症状者,立即住院行心电图、心肌酶谱检查,确诊为AMI后,随机归为NDLIP组,共20例。并随机选取20例未用此方法的AMI病人作为对照组。2组均于入院后给予同样的尿激酶治疗,并比较治疗后血管再通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NDLIP组和对照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0%、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周病死率分别为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NDLIP的AMI病人与未用此方法的AMI病人相比,血管再通率明显提高,病死率显著减少,预后更好。NDLIP对AMI病人具有很好的心肌保护作用。NDLIP有望为AMI的防治提供可行、简便、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 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心肌梗死;急性;生物医学研究
缺血预适应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预后的影响 吕卫华 王青 苏卫红 张消克 王杰萍 【摘要】 目的 研究缺血预适应(IP)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不同年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保护作用的异同。 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6 年 3 月至 2010 年 3 月 190 例首次发生 AMI 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在发病 12h 内进行 PCI,按年龄分为老年组(≥60 岁,n=105)及成年组(<60 岁,n=85),再依据 AMI 前 48h 有无心绞痛,各组分为缺血预适应(IP)和非缺血预适应(NIP)2 个亚组,分别对各亚组的一般资料、梗死相关血管 PCI 后血流 TIMI分级、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 I(cTNI)峰值、左心室功能及近期预后进行比较。 结果 成年患者中,IP 亚组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高于 NIP 亚组[(63.7±9.8)% vs. (59.1±10.7)%,P = 0.046],IP 亚 组 PCI 后梗死相关血管无复流、 再灌注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 NIP 亚 组 (0 vs. 10.9%,P =0.034;2.6% vs. 15.2%,P = 0.046),IP 亚组 CK(1426.5±1312.8)U/L、CK-MB(136.4±128.0)U/L、cTNI(60.0±55.8)μg/L 明显低于 NIP 亚组的(2332.2±1848.4)U/L、(227.2±196.0)U/L、(114.4±108.6)μg/L(P ﹤ 0.05);而老年组 2 个亚组间上述各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 ﹥ 0.05)。结论 梗死前心绞痛对成年 AMI 患者具有心脏保护作用,可改善 PCI 的预后,而这一效应在老年患者中不明显。 【关键词】 缺血预适应 急性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辅助二级预防药物治疗高度狭窄或闭塞性脑血管病临床干预的短期效果分析 * 马 春1 李淑婷1 吉训明2 罗玉敏1 1.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脑血管病实验室,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外科,北京100053 【摘要】目的 观察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对脑血管高度狭窄或闭塞患者的短期疗效。方法 共纳入 16 例脑动脉高度狭窄或闭塞的患者,随机纳入到预适应组和药物组,每组各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规范卒中二级预防治疗;预适应组同时辅助短暂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疗程半年。观察两组患者脑缺血事件发生率、症状改善率、mRS评分以及颈动脉超声和 TCD的结果,并检测血清cAMP、HIF-1α和VEGF。结果 两组患者均未出现脑缺血事件;预适应组症状改善率87.5%,药物组62.5%,无统计学差异(P>0.05);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管狭窄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预适应组治疗后血清 cAMP 的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5.8 ± 2.2 vs 8.9 ± 2.7nmol/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药物组治疗前后血清cAMP的水平没有统计学差异;两组血清?HIF-1α和VEGF水平在治疗前后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肢体缺血预适应训练可改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症状,其作用可能与血清cAMP增高有关。 【关键词】肢体缺血预适应;卒中二级预防治疗;脑血管狭窄 【中图分类号】R743 【文献标识码】A
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基底动脉支架术后残余眩晕患者一例 马春李淑婷 罗玉敏 陈健 刘向荣 吉训明
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30例临床分析 蒋文静(湖北省中山医院神经内科430033)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1)7一0228—02 【摘要】 目的 探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在脑血管疾病(脑梗寒,脑血栓)预防中的作用。方法对30例有脑梗死常见早期征兆的患者采用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治疗一个疗程(半年后)进行全面查体,评估治疗效果,预测脑血管疾病发作的可能性,结果30例患者全面有效。结论: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方法简单,复发率低,对大量中风前期的患者给予有效的干预,除去其中风的根源,减少中风的发生及后果,尤其是老年患者不能耐受手术者,更是提供了一种新的行之有效的治疗。 关键词 远程缺血预适应训练:脑梗寒,脑血栓、早期干预
缺血预适应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预后 程中伟 吕卫华 程康安 谢洪智 刘震宇 曾勇 范中杰 沈珠军 张抒扬 方全 【摘要】 目的 研究梗死前心绞痛对接受 PCI治疗急性心梗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方法 回顾分析 122例首次发生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所有患者在发病 12 h内进行 PCI, 按梗死前 48 h有无心绞痛分为 2组, 即缺血预适应组(56例)和非缺血预适应组(66例)。 比较两组患者梗死相关血管PCI后血流 TIMI分级、再灌注心律失常情况、心肌酶峰值浓度及出院前心脏事件发生率。 结果 缺血预适应组患者年龄高于非缺血预适应组(66 ±12比 61 ±12, P=0.05)。 非 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数量缺血预适应组明显多于非缺血预适应组, 分别为 30.4%和 12.1%(P=0.01)。 PCI后梗死相关血管无复流发生率在缺血预适应组明显低于非缺血预适应组, 分别为 4%和 15%(P=0.03)。 缺血预适应组心肌损伤标志物峰值浓度较非缺血预适应组显著降低, 重度左室功能不全(LVEF<40%)发生率在缺血预适应组明显低于非缺血预适应组, 分别为 4%和 15%(P=0.03)。 结论 缺血预适应组急性心梗患者 PCI术后心肌酶峰值明显降低 , 以及梗死相关血管无复流发生率和重度左室功能不全患者比例明显降低, 表明缺血预适应对急性心梗患者心脏具有保护作用, 改善预后。 【关键词】 心肌梗死;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缺血预处理
心肌缺血预适应在冠状动脉介入术中的应用 董玉玲1,陈琳琳1, 刘建华1,雷 蕾1,曲俐玲2 (1山东省千佛山医院,济南 250014;2 山东省胸科医院) 摘要:目的 探讨缺血预适应在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术中的临床价值。 方法 冠心病患者 246例根据动态心电图分为有缺血组 124例(IPC组)、无缺血组 122例(NIPC组)。 IPC组中 62例行经典的 PTCA术(IPCA组), 另 62例行预适应 PTCA(IPCB组);NIPC者中的 61例行经典的 PTCA术(NIPCA组), 另 61例行预适应 PTCA(NIPCB组)。观察各组 PTCA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 结果 各组冠脉狭窄程度、血管最小直径、跨狭窄压差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P均 <0.01);治疗后以上指标 IPCB组改善最明显(P均 <0.05)。 冠脉血流阻断到出现心绞痛及心电图 S-T段开始抬高时间 NIPCB组最晚, 与其他各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均 <0.01)。 结论 缺血预适应 PTCA可明显提高患者术中对缺血的耐受性, 提高手术成功率, 侧支循环形成在缺血预适应中起重要作用。 关键词:血管成形术, 经腔, 经皮冠状动脉;缺血预处理, 心肌;冠状动脉疾病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2-266X(2009)49-0034-02
心脑缺血预适应和缺血后适应的研究 吴浩 蒋丽丹 甘解华 吉训明 陈凌 关键词: 缺血预处理;脑 ;细胞保护;治疗应用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脑缺血预适应对急性脑梗死影响的临床观察 郑大明1, 周宏君1, 杨惠吟2, 谢 宜1, 郭剑虹1 【摘要】 目的 探讨脑侠血预适应 (BIP)对急性脑梗死(ACI)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收集2005年10月至2007年4月潮州市中心医院门诊及住院收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后发生ACI患者60例,其中30例TIA时长≤20min为AI组,30例 TIA时长>20min且≤60min为A2组 ; 同期随机抽取ACI 前无TIA的病例30例为B组 (对照组)。ACI病例观察梗死病灶大小、神经功能评分、病变程度及疗效等指标。 结果 TIA后ACI,A1组梗死病灶较小,神经功能评分较低, 重度病例 少, 基本痊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较高, 优于对照组 (P < 0.01 ), 而A2组差别则无显著性 (P> 0.05 )。 结论 持续适当的BIP对其后发生的ACI能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关键词】 脑缺血预适应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 急性脑梗死
缺血预适应的神经保护机制 吴婵姬(综述) 陆正齐(审校)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0478(2007)03-0188-03
组织缺血再灌注中微循环障碍与缺血预适应的效应 高洪波 综述 张连元 审校 【关键词】微循环障碍;缺血预适应 【中图分类号】 R5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4777(2007)02-0122-03
肢体缺血预适应保护远隔组织器官的应用研究进展 李淑娟 ,娄建石 (天津医科大学药理学教研室, 天津 300070) 中 国图 书 分 类 号:R -05;R 323.7;R 364.12;R 459.9;R541.02;R743.310.2;R543.02;R57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 -1978(2006)11 -1300 -04 摘要:肢体缺血预适应是指肢体短暂缺血后使肢体本身骨骼肌或远隔组织能耐受较长时间的缺血损伤。 肢体缺血预适应具有很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可以通过机体不太重要的器官预适应而保护重要器官如心脏、肺、脑、小肠、胃、肝等, 其机制可能与神经与体液因素、局部或全身因素、钾通道、腺苷受体、阿片受体、线粒体等有关。 关键词:肢体;缺血预适应;机制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0954号